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瓦磘溝半日遊


瓦磘溝,一條在中永和交界的臭水溝,卻是中永和得以發展的母親河。昔日航運蓬勃的河流竟在數十年後變得髒臭不堪?身為中和人卻從未好好走過這條養育我們的母親河,趁著周末冬陽,跟著步道志工們一起探訪瓦磘溝。

在智光商職集合
辛苦的步道行動教室志工,這次活動由永和社大舉辦

  禮拜六下午一點半在位於中永和交界處附近的,中正路上的智光商職集合(因為之前沒去過智光商職,出門前匆匆撇一眼估狗地圖,沒看街景,想說學校就長那樣,應該很好認吧。沒想到我就從他前面其過去,完全沒發現它的存在,一直到停紅綠燈的時候問人才知道騎過頭了。後來才知道原來智光商職的門口找得很像高級社區,跟想像中的學校完全不一樣),由阿正老師帶領大家認識中永和的界河,瓦磘溝。
雙叉港旁的市集

  出了智光商職,我們沿著大勇街29巷來到後面的黃昏市場,這裡是瓦磘溝的南北支流匯集的地方,以前叫雙叉港。也是我們今天半日小旅行的起點。以前瓦磘溝是一條可以開船(應該是小舢舨)的小河。阿正老師說瓦以前瓦磘溝的河道寬度可達10米寬,但現在因為大家與河爭地,河道縮減了很多。從我們所在的這個地方是個黃昏市場就不難想像為什麼瓦磘溝會變得又髒又臭,很多人都恨不得把它蓋起來。說來有趣,以前在小河旁的地區因為交通便利,往往是經濟的中樞。但當經濟發展後就覺得在這麼熱鬧的地方有調和很礙事,又會阻礙交通,就把這河給始亂終棄的地下化了。剛剛上網看了一下,地下化有分為用箱涵式的設計跟一般的加蓋。箱涵式的設計因為結構比較強壯,可以在上面開道路。但加蓋就只能在上面規畫公園綠地,或是因為沒有處理,被私自畫為停車場或堆廢棄物。而瓦磘溝雖然沒有被加蓋,但沿岸卻有三個市場,還有大量城市中的家庭廢水流入。大家路過的時候更是常常不小心有垃圾會掉進去,阿正老師說以前溝裡出現廢棄的機車也不算奇怪。其實今天走下來,除了溝裡的氣味不好聞以外,看到的垃圾倒不算太多。
雙叉港

瓦窯溝美化一角
瓦窯溝美化一角

  往前走了不遠,發現瓦磘溝邊做了一些標示牌跟彩繪。瓦磘溝因為之前的汙染,現在需要靠政府編列預算來整治,阿正老師說整條瓦磘溝要整治好估計需花費兩百億,其中有90%是用來徵收私有地。這是一件蠻有趣的事情,哪裡的地都可以被私有化,就是河川跟海邊(也許該把地下河川也算進去)不該被私有化。一來是因為河川可能會氾濫,可能需要對河川做整體的治水規畫,若河川第一但私有化,要執行這些治水規畫除了本來就所費不貲的工程費用以外,又額外需要再花一大筆錢處理土地問題。另一方面,因為這些地方所造成的汙染極為容易隨著水到處擴散,造成難以挽回的大面積汙染。雖然可能限定污染的排放,但是因為追蹤不易,實在難以杜絕。即使有發現違法排放,罰則也難以與所造成的傷害相當。但是無奈,瓦磘溝沿岸許多的土地都已經私有化了,沿岸都是停車場,也有正在興建的大樓。因為所需的經費太高,目前所編列的預算主要就是花費在處理這些美化的工程,將目前的公有地做成公園,將橋樑重新油漆,做一些光雕。
瓦窯溝大致是中永和的界河,圖中船型的標誌為當年的港口!!
河岸小公園,可以看出對面(左岸)地勢較高
公園裡的芒果樹
瓦磘溝沿岸土地有許多私人停車場
美麗的河景 
對岸堤防尚未水泥化 
有待改善的水質 
綠意盎然的是不是很美?
林間可見水鳥 
黑板樹的果實,這次也要感謝永和生態社同學們沿路的解說

  走在景安路79巷,我們可以發現對面靠近中和的左岸比我們所走的右岸還要高出一兩公尺。瓦磘溝大致是中永和的分界,但在永安市場與四號公園一帶當初在畫界時,因此地居住的漳州人較多,因此劃歸中和管轄。阿正老師說,永和是比較年輕的沙地,像現在的捷運站頂溪以前舊名頂溪洲,沙洲的意思,又因為永和多沙地,因此盛產蘿蔔;中和則是比較古老的岩層,因此左岸的地勢會比右岸高出數公尺。往前到中和路230巷,這裡到中和路305巷的瓦磘溝跟前面的不大相同,前面的雖然有經過整治,但兩岸都蓋滿了水泥。這裡的瓦磘溝雖然我們走的右岸也是做了水泥堤防,但左岸卻仍保持著土堤的樣貌,一片綠意盎然,看起來非常舒服。是瓦磘溝唯一一段尚未被水泥堤防所覆蓋的河岸,也是生態最豐富的地方。我們所在的右岸,在私人停車場與河岸之間開闢了一條可供行人通行的步道,有大樹的遮蔭讓我們避避依然炙熱的冬陽。這段可以說是全段瓦磘溝目前最美的部分,讓人忍不住在這裡駐足。但仔細一看,可以看到河底的淤泥,空氣中也飄散著河底傳出來的臭味,實在是很可惜。
河岸正蓋著大樓?

  走到中和路305巷跟雙和街的交叉口,這裡有個河岸邊小公園,正好在這公園的下方就有一支排水管將附近蒐集到的水(不知道是雨水還是家庭廢水,不過這幾天沒下甚麼雨,是雨水的機會應該不大)排入瓦磘溝,也難怪瓦磘溝的味道不好聞。永和地區的汙水下水道在102年就會完工(但接管率似乎只能達到35%?)中和地區的則會在107年完工。到時候家庭汙水減量之後看味道會不會好聞一點(但是似乎市場的廢水還是會排入)。在公園的對面正有幾台大吊車正在工作,看來是要興建新大樓。在估狗地圖上看她還是個停車場,看來是近期才開始建的。當河邊建漸漸從停車場變成房子,政府想把河邊的土地收歸國有會越來越困難了。
假日永和深井沒開放參觀,只好看圖想像

永和深井,可惜假日不開放 
從1945美軍空照圖看中和

  接著一行人來到位在水源街52號的台灣自來水公司北區工程處。這地方假日沒有開門,一行人走的腳有點酸了就在這邊一邊休息一邊聽阿正老師說故事。這個地方是以前永和深井的所在地,永和深井又名潭墘甘泉。據說以前有大量的泉水在這裡湧出,日治時期因為板橋需要用大量的水,卻又找不到水源,因此從此水源地把水引到板橋。這個潭墘甘泉與之前報導過在圓通寺一角的壁湖怪石同為中和八景之一。但目前看來似乎都風光不再了。說到中永和的歷史,老師拿出了民國45年美軍的空拍圖,那時候中永和地區幾乎都是農田,就只有中和廟口跟一些地方有聚落,中和地區也只有現在的水源路跟另一條大馬路,而那條大馬路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詳情可以參閱台灣百年地圖,最好用Chrome打開啟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那時候熱鬧的地方都是船有辦法到達的地方,所以那時的瓦磘溝是航運用,但因為瓦磘溝本身較低,因此若要取瓦磘溝內的水作農作灌溉用,勢必要使用水車等方法汲水,因此墾號「林成祖」便開了永豐圳以利灌溉,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而現在永豐圳當然也不存在了。中永和地區的水系真的很豐沛,不禁讓人聯想到歐洲文化的搖籃兩河流域,也是靠著肥沃的沖積物養活古時候的人們。但這麼多的河道也許就是造成現在中永和路這麼亂的原因,仔細看中永和的道路,很多都是跟鄰近的和到平行而建,也許是因為河道邊開發較早吧?但是因為河道本身樹枝重的交織著,依河道而建的道路自然部會像用紙筆畫出來的都市計畫一樣的垂直工整。現在河道逐漸消失,走在裡面就難以明白為何道路會如此交錯複雜了。也許,混亂的道路也是中永和開發史一個歷史的痕跡吧。
眼尖的同伴發現的藍莓假櫻桃 
蠻有森林社區的感覺 
志工們忙著放飯 
 瓦磘溝旁的瓦磘里,中和有磚窯而永和沒有
瓦磘里休閒廣場旁美麗的瓦磘溝 
瓦窯溝旁認真的小孩 
深秋的氣息 
古早的永和是個沙洲 
綠水楊柳

終點,新瓦磘抽水站

  接下來的瓦磘溝兩岸就不是一直有路可走了,但在河的兩岸,看到了一對姊弟在河邊喝著飲料,寫著作業,好愜意。看到一片秋天的紅。看見在溝裡覓食的水鳥,還有人看到烏龜在水裡穿梭(希望不是從排水溝被沖出來的忍者龜)。也有同行的人感嘆,都不知道這條瓦磘溝旁邊這麼美,以前都騎著摩托車從外面繞過。最後,我們終於抵達終點,新瓦磘抽水站。一行人走得有點累得坐在廟前的棚子下休息,外面的天空正在被夕陽染紅,與前幾天寒冷的冷氣團截然不同。辛苦的工作人員們分發給大家衝激的沙琪瑪,其他人則討論今天的所見跟想法。大家看到了現在的瓦磘溝各種的面向,都對他充滿美好的想像。希望有一天家門口那條乾淨的小河可以再回來。也希望台灣其他地方的人們可以記起我們的教訓,讓河水一直乾乾淨淨。

1 則留言:

  1. 謝謝您對瓦窯溝這麼用心的紀錄,也謝謝您熱心分享,讓我們知道瓦窯溝的歷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