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的穿過確保器的時候跟旁邊的摩擦力大
硬的在轉折處的形變需要更大的力量
因為最近在岩場用了比較舊的繩子,讓我檢視了確保要如何才不容易卡繩
確保器(我都用atc,俗稱豬鼻子)可以產生的制動能力跟卻保端跟攀爬端繩子的夾角有關,夾角越大,制動力越強。通過確保器的繩子受力的時候制動力也會變大。
要給繩或是收繩的時候,要能夠減少確保器產生的制動力才會順暢,但是如果在這個moment fall又要能恢復制動力,最好是自動恢復,而不必靠卻保者在發現攀登者fall才去主動制動。
結論是,要減少制動力,第一是減少攀爬端張力,這就要靠guide hand先將繩子往下抽,卻保手再做抽繩動作。
這是一個我很常犯的錯誤,當想要收快一點,常還沒有等guide hand抽繩,卻保手就急著抽繩。因為我用的atc在確保端有增加摩擦力的牙齒設計,在此狀態下抽繩很容易使確保器跟卻保端繩子之間的磨擦力遠大於攀爬端繩子跟確保器的摩擦力,進而使得確保器與大D之間的距離縮短,確保器最終與大D接觸造成卡繩。另外,因為大D的截面形狀接近橢圓形,因此特定方向(長邊與atc接觸)特別容易卡繩,但不幸,這個方向是確保器與大D接觸的穩定方向。第二是要減少確保端與攀爬端繩子的角度。而且是以攀爬繩接近確保端繩的方式減少角度(也就是卻保手位置不變)
要減少這角度有兩個方法(當然也可以是這兩種方法的比例組合)還有一些習慣問題,譬如說確保手要經常在制動位置上。這點一起爬的R岩友經常提醒我,在我看攀登者動作的時候都會習慣讓系統處在低制動力狀態,我想是因為這樣給繩,收繩都比較方便(一種中間狀態)。但對於安全性來說這確是個不大好的做法。
a.攀爬繩接近確保端繩
b.確保端繩接近攀爬繩
a.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當墜落發生,攀爬端繩因為承受攀爬者墜落的力量必定會回復成原始狀態,如果是使用b方式,因為攀爬繩還是在原位,只要確保端沒有回覆制動位置(需靠卻保者主動完成)卻保系統會依然處在低制動力的狀態。但若使用a.方式,因攀爬端繩受力回復到初始位置,系統會自動回復到高制動力狀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